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,总能看到一个画面:天蒙蒙亮,大臣们就往皇宫赶,准备上朝。我就想,这些人上朝之前住哪里?下朝以后,他们又去哪里忙活呢?
说到上朝的官员住哪儿,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觉得他们都住皇宫旁边。这样去上朝很方便,路上能省不少时间。皇宫边上地价特别高,随便一块地都值很多钱,不是谁都买得起的。
那些官位高的官员,他们通常在京城有自己的大宅子。这些宅子,有些是皇帝给的,有些是自己花大钱买的。这些官员的宅子,位置也有规矩。比如唐朝那会儿,官员的宅子就集中在皇城周围的崇仁坊、永兴坊这些地方。
清朝皇帝呢,会给旗人官员赏赐一种叫旗房的房子。这些房子是朝廷统一盖的,位置也都定好了。汉朝的官员,他们喜欢在宣武门、崇文门旁边买院子。
这些大官为什么要在京城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买房子?除了每天上下班方便,他们也想显示自己的地位。能在京城有自己房子的,在别的官员面前,总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一点,挺有优越感的。
清朝那些军机大臣,他们经常凌晨三四点就要去军机处上班。为了不迟到,他们会花很多钱在京城边上买宅子。这些军机大臣的宅子,设计上还挺讲究的。
他们的宅子,前面用来办公,后面用来住人。宅子前院一般有个办公的地方,专门接待下属,处理一些急事。后院就是生活区了,有花园,有仆人住的屋子,还有马厩。这种前后分开的布局,正好符合他们一边办公一边生活的需要。
但是呢,需要上朝的官员,除了这些大官,还有很多小官,以及从外地来京城办事的官员。这些官员,要么没钱在京城买房,要么也不需要一直住在京城。他们上朝的时候住哪儿呢?
为了方便这些低级官员上朝,朝廷一般会给他们准备专门的宿舍,叫做“廨舍”或者“官舍”。这些宿舍,通常就在他们办公的衙门旁边,或者离得很近。汉朝那会儿,所有中低级官员,只要需要上朝,就必须住官舍。
明朝刚开始的时候,也规定了,那些没有皇帝赏赐宅子的官员,都得统一住官舍,不让随便自己找地方住。官舍也不是都一样大,它分大中小。官位越高,住的房子就越好。这种官舍还能带家人一起住,这点挺不错的。
朝廷之所以要求官员必须住官舍,其实考虑得挺多的。大家住在一起,方便管理,也防止有人随便离开岗位。这些中低级官员本来就买不起房,朝廷给他们盖官舍,能帮他们省很多钱。这样他们上班的开销就小了。另外,官舍离衙门很近,万一晚上有急事,或者需要值班,处理政务,也特别方便。
至于那些从外地来京城汇报工作的官员,他们主要有几个选择:住驿馆,住会馆,或者去亲戚朋友家。如果他们在京城有亲戚朋友,那当然可以直接去他们家借住,省事又省钱。要是没有呢,那就只能去驿馆或者会馆了。
驿馆,一般是官府管的。只要你证明了身份,就能免费住进去。不光能免费住,驿馆还会提供免费的吃的,还会免费帮你照顾马匹。驿馆这样做,一方面方便了从外地来京城的人,另朝廷也能管住这些外来的人。
明朝和清朝的时候,会馆慢慢变得多了起来。所以呢,这个时候从外地来京城汇报工作的官员,大多会选择住会馆。会馆是那些老乡官员或者商人一起出钱盖的。它不像驿馆那样免费,但是收费很低,只要一点点钱就能住。
会馆除了能住,还有个很大的作用,就是给那些外地官员提供老乡的帮助,大家也能联络感情。因此,很多来京城办事的官员,为了能得到老乡的支持,通常都会去会馆住。
上完朝以后,这些官员又去哪里工作呢?
下朝了,不代表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。那些官位高的大官,下朝后会直接去皇城旁边最重要的机构。比如唐朝的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宋朝的政事堂,明朝的内阁,还有清朝的军机处。他们到了这些地方,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。有些岗位上的官员,甚至得一整天都在那里值班。
而像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的那些尚书、侍郎和他们的下属官员,还有大理寺、太常寺这些专门机构的官员,他们下朝后,就得去各自的部门,处理各种事情。
那些从外地来京城汇报工作的官员,下朝后一般有两个去处。大多数外地官员,会去驿馆或者会馆专门的办公点处理事情。
也有一小部分官员,会直接去他们自己所属的上级部门汇报工作。如果他是兵部的官员,他就会去兵部汇报边防情况。如果他是户部的,那自然要去户部上报赋税。
等所有的事情都忙完了,这些外地官员还得等着上级部门给指示。等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,他们才能离开京城回去。
很多时候,那些中低级官员为了能按时上朝,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出门。上完朝,他们根本来不及休息,就得赶紧去自己的岗位继续工作。现在我们早上八九点上班都觉得累得不行,想想古代那些三点钟就要起床的官员,那真是更痛苦了,真心不容易。
就是因为每天起得太早正规配资平台,休息时间又不够,所以古代经常有官员过劳死的事情发生。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,往往只是官员上朝时风光的一面。但是他们每天早起上朝带来的那些辛苦和痛苦,其实都藏在背后,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。我个人觉得,他们也挺不容易的,不是吗?
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APP注册开户通道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