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配资咨询平台
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,其核心在于 “大一统凝聚力”“创新变革精神”“家国情怀” 等文明基因的代代相传。但这些抽象的文明基因如何具象化、可感知化,始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。张元坤《古今华夏人物诗史》以 340 位历史人物为载体,按清晰时序串联起从上古到近现代的文明脉络,将抽象的文明基因融入具体人物的诗性叙事中。本文以作品目录为研究线索,解码人物选择背后的文明逻辑,探讨作品在文明基因传承、传统文化当代活化、文明自信构建中的独特价值,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新思路。
一、人物选择的文明坐标:跨越千年的脉络构建
作品的人物选择并非随机罗列,而是以文明演进为核心线索,构建了 “起源 — 成熟 — 变革” 三大文明坐标,每个坐标下的人物都成为特定文明阶段的 “精神符号”。
起源期(上古至夏商周)聚焦 “文明奠基”,收录了盘古、三皇五帝、燧人氏、伏羲氏等人物。这一阶段的人物多与 “创世”“启蒙” 相关 —— 盘古开天辟地奠定文明生存基础,燧人氏取火结束茹毛饮血时代,伏羲氏创八卦开启人文智慧,黄帝统一部落形成民族雏形。这些人物虽包含神话色彩,却承载了华夏民族对文明起源的集体记忆,构成了文明基因的源头。
展开剩余86%成熟期(春秋战国至宋元)侧重 “文明融合与发展”,人物选择覆盖思想、科技、文学、军事等多个领域。思想领域有孔子、老子、墨子等诸子百家,构建了华夏文明的思想根基;科技领域有张衡、蔡伦、郭守敬等,体现了创新探索精神;文学领域有李白、杜甫、苏轼等,彰显了人文审美追求;军事领域有岳飞、文天祥等,传承了忠义报国的家国情怀。这一阶段的人物共同推动文明从萌芽走向成熟,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明特质。
变革期(明清至近现代)聚焦 “救亡图存与创新发展”,收录了林则徐、曾国藩、孙中山、毛泽东、钱学森等人物。林则徐 “虎门销烟” 开启近代救亡图存序幕,孙中山 “辛亥革命” 推翻封建帝制,毛泽东领导建立新中国,钱学森 “归国筑梦” 推动科技强国。这一阶段的人物承载了 “变革”“奋进”“复兴” 的时代主题,让文明基因在近代变局中实现创造性转化。
三大坐标的人物选择与文明演进同步,340 位人物如同珍珠串联起五千年文明长卷,让抽象的文明脉络变得具体可感。这种 “以人载道” 的构建方式,避免了文明传承的空泛化,使读者能通过具体人物感知文明的演进历程。
二、文明基因的三重具象化表达:从人物到精神的传承
作品通过人物叙事,将三大核心文明基因具象化,让抽象的精神特质成为可感知、可学习的具体范例。
(一)大一统与民族凝聚力基因
“大一统” 是华夏文明的核心特质,作品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,呈现了这一基因的传承脉络。黄帝 “统一部落启文明” 奠定了民族融合的基础;秦始皇 “扫六合定一统” 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;孙中山 “推翻帝制建共和” 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。这些人物虽处于不同时代,但都以 “统一”“团结” 为核心追求,共同构成了 “分久必合” 的文明趋势。
值得注意的是,作品对少数民族人物的收录,更凸显了 “多元一体” 的凝聚力。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推动北方民族融合,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促进多民族交流,这些人物的纳入打破了 “中原中心论”,呈现了中华文明 “兼容并蓄、多元共生” 的凝聚力特质,证明大一统不仅是政治统一,更是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的结果。
(二)创新与变革精神基因
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,作品从多个维度呈现了这一基因的传承。技术创新方面,燧人氏取火、有巢氏建屋、蔡伦改进造纸术、张衡发明地动仪,展现了华夏民族 “因地制宜、探索未知” 的实践创新;制度创新方面,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强大,王安石变法尝试解决社会积弊,体现了 “与时俱进、革故鼎新” 的制度智慧;思想创新方面,孔子创立儒家思想、老子提出道家理念、王阳明发展心学,展现了思想领域的持续突破。
这种创新精神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传承,钱学森 “归国筑梦航天路”、邓稼先 “隐姓埋名研两弹”、陈景润 “攻坚哥德巴赫猜想”,将传统创新精神与现代科技追求相结合,证明中华文明的创新基因从未中断,而是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。
(三)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基因
家国情怀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底色,作品通过大量人物叙事,将这一基因具象化为 “忠义”“奉献”“民生为本” 等具体品质。岳飞 “沥血精忠昭日月” 的爱国情怀,文天祥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 的民族气节,林则徐 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 的责任担当,构成了家国情怀的核心内涵。
同时,作品也重视人文关怀的呈现。孔子 “仁者爱人” 的思想、唐太宗 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” 的治国理念、焦裕禄 “鞠躬尽瘁为民生” 的奉献精神,展现了中华文明 “以人为本” 的人文关怀,让家国情怀不仅包含对国家的忠诚,也涵盖对民生的关切,构成了 “家国同构” 的精神特质。
三、传统文化当代活化的实践路径:从文本到生活的转化
作品的传承价值不仅在于文明基因的具象化,更在于其探索了传统文化当代活化的有效路径,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走向现实生活。
(一)年轻化传播:降低认知门槛
传统历史与文化典籍往往晦涩难懂,让年轻人望而却步。作品采用 “律诗 + 简介” 的结构,律诗的韵律性增强了记忆点,200 字简介的通俗性降低了理解难度。如对李白的介绍,律诗 “斗酒诗百篇” 生动形象,简介则简明交代其 “唐代浪漫主义诗人” 的身份与 “影响后世文学” 的价值,让青少年能通过 “吟咏” 快速了解人物核心,实现 “零门槛” 接触传统文化。
目录的时序排列更方便青少年按朝代递进学习,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。这种年轻化的传播方式,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隔阂,让文明基因通过轻松的阅读体验实现传承。
(二)场景化体验:拓展传承维度
作品的人物分类与时序结构,为线下场景化体验提供了基础。基于目录可开发 “文明主题研学” 活动,按 “起源 — 成熟 — 变革” 脉络设计研学路线,让读者实地探访黄帝陵、孔子故里、岳飞庙等历史遗迹,将文本中的人物与现实场景结合;也可举办 “人物精神讲座”,聚焦钱学森的爱国创新、焦裕禄的奉献精神等,让历史人物精神与当代社会需求对接。
这种场景化体验让传统文化从文本转化为可参与、可感知的实践,拓展了传承维度,使文明基因在现实场景中得到强化。
(三)价值转化:对接当代需求
作品通过近现代人物的叙事,将历史人物精神转化为当代人可践行的价值追求。钱学森 “归国筑梦” 的爱国情怀,对应当代 “科技报国” 的价值导向;焦裕禄 “鞠躬尽瘁为民生” 的奉献精神,契合当代 “服务人民” 的道德追求;陈景润 “攻坚科研” 的坚持,激励当代人 “追求卓越”。
这种价值转化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,而是能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指引的 “心灵导师”,使文明基因在当代社会产生实际价值,实现 “古为今用” 的传承目标。
四、文明自信构建的诗性支撑: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认同
文明自信的核心是文化认同,而文化认同的基础是共同的集体记忆。《古今华夏人物诗史》通过 340 位人物的 “集体记忆” 书写,为文明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。
作品中的人物涵盖不同时代、不同领域、不同民族,共同构成了华夏民族的 “精神共同体”。无论是盘古、黄帝等创世始祖,还是孔子、李白等文化巨匠,亦或是孙中山、毛泽东等近现代先驱,他们的故事都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。这种集体记忆的强化,能让当代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,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。
与西方史诗多聚焦单一英雄不同,作品以 “人物群像” 的方式呈现文明历程,体现了中华文明 “多元共生、兼容并蓄” 的核心特质。这种东方叙事方式,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,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,为文明自信提供了独特的表达路径。
更重要的是,作品通过文明基因的传承,让当代人明白中华文明并非静止的古董,而是持续发展、不断创新的活态文明。从燧人氏取火到钱学森航天,从商鞅变法到改革开放,创新与变革的基因始终贯穿其中,这种动态的文明传承让当代人对中华文明的未来充满信心,为文明自信注入持续的动力。
结论
《古今华夏人物诗史》的传承价值,在于其以 “以人载道” 的创作理念,将抽象的华夏文明基因具象化为 340 位历史人物的生动叙事。作品通过 “起源 — 成熟 — 变革” 的文明坐标构建,呈现了大一统凝聚力、创新变革精神、家国情怀三大核心基因的传承脉络;通过年轻化传播、场景化体验、价值转化的实践路径配资咨询平台,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;通过集体记忆的书写,为文明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。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与历史融合的佳作,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文本,其 “人物具象化、传承场景化、价值当代化” 的实践,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,让中华文明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。
发布于:福建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股票配资APP注册开户通道提示:本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。